教学新闻

首页 > 教育教学 > 教学新闻 > 正文
【教育教学新作为】环境学院“本科生导师制”服务学生成长
作者:刘园美  编辑:刘园美   发布时间:2019-10-21  发布来源:    浏览次数:

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,助力学生成长成才。近年来,环境学院深入挖掘育人元素,以“本科生导师制”为抓手,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,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。

“大一迷茫,大二瞎忙”,本科一、二年级是大学生奠定学业基础、稳固专业思想的重要时期,但由于种种原因,许多一、二年级本科生对自身学业发展还没有明确的路径和方向。2015年起,环境学院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,让学生从大一起就与导师一起学习和科研。左诗语就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,这位今年刚毕业、被《网易》新闻称为“发表4篇SCI论文的本科学霸”继续在环境学院读研,在这熟悉的地方延续他的科研梦。

谈及加入导师团队的初衷,正在准备参加“挑战杯”国赛的左诗语深有感触。随着大量工厂的入驻,他儿时家乡的青山绿水不复存在,嬉戏游泳的小河不再清澈,白色的游鱼静静随着黑色的污水漂流而下。刚入学时,学院组织参观实验室,加上课上了解到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,这让他内心难以平静。他主动找到夏东升老师,顺利成为课题组最小的“研究员”。“实验室、食堂、宿舍”三点一线的日常伴随了他4年,累累的硕果回报了他的执着与坚守: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、共同申请发明9项专利,囊括了“纺织之光”奖学金、“青春力量·感动纺大”榜样人物、湖北省“大学生自强之星”、“长江学子”创新奖等荣誉,获得湖北省“挑战杯”特等奖。

学院本科生导师在立德树人、学业指导、学术指导、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彰显,有很多像左诗语一样的同学,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清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,既增长了专业学识,又提高了科学研究、创新创业能力。考取中科院和厦门大学研究生的荣宽、吴一凡,就是周建刚老师、潘飞老师指导的本科生。在目前“任课教师+班主任+辅导员”的育人模式基础上,增加“导师+导师指导的研究生+高年级本科生”三个抓手,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发挥。

今年6月,18级建环专业学生张晓燕主动找到副书记刘园美寻求帮助。当了解到她想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想法后,刘园美当即把她引荐给李东亚老师,而李老师正因为物色不到合适学生犯愁。回顾3个多月的实验室生活,张晓燕欣喜的说:“每一天都特别充实,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实验操作,更宝贵的是认识了一群有理想、积极向上的人,老师的严厉、学长的教导、同学的互助,让我秒融入大家庭,每当实验有所进展时,高兴和庆幸战胜了一切辛苦,未来,我们一起加油!”

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,学生有时难以了解老师需要助手、需要什么样的助手,而老师很难找到合适的学生,凭借个别学生的“毛遂自荐”和老师“提前布局”——通过担任班主任挖掘“潜力股”的做法,受益学生面窄,不具有可持续性。

为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本科生培养全过程中来,让老师更有责任感、让学生更有归属感。今年9月,学院统筹考虑,决定在全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,为更多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创造条件,在学业学习、学术科研、创新创业等方面予以指导,覆盖各个年级、贯穿本科生培养的各个阶段。

为此,学院学工部门制作了统一表格,向全院老师征集招募需求信息,汇总后统一公布。同学们根据招募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,了解老师的专业特长、研究成果,提前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兴趣,师生再择优互选。

来自19级给排水专业的林于程担心落选,找到刘园美咨询。“不报名肯定不会入选,但只要你态度真诚、积极向上,学院不会舍弃任何一个追求进步的同学”,老师的鼓励打消了林于程的顾虑。据悉,共有23名老师招募到了86名新的学生助手,扭转了以往碎片化招募的局面。

和风细雨,润物无声。老师不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、创新思维的引路人,更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导师制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,因材施教、个性化培养,导师高尚的德育教育和言传身教,将帮助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和塑造学生;涵盖课堂教学、科学实验、社会调查、课程论文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设计、毕业论文等各环节的全过程学业指导,既管教又管导、周密而系统;“手把手”的科研训练,让学生具备了“双重身份”,既是指导的对象,又是科研小助手,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、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,提升责任意识、担当精神、创新和创造能力十分有益。同时,与其他同学、导师的朝夕相处,增长了同窗情谊、增进了师生情感、增强了学生的爱校情怀。

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,也让老师得到了成长,“做个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真幸福”,环境工程系的曹刚老师如是说。学院将以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契机,在引导师生认识上下功夫,通过统一全员思想,将导师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去落实;在实施过程中多总结、探索工作方法,在互动上下功夫,师生多沟通、多交流,教学相长。只有导师更用心投入、学生更积极主动,才能更好的发挥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,促进学生知识、品德、能力的协调发展,带动学院整体学风的不断改善。


地址: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   办公电话:027-59367338 邮编:430200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16-2022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资源与环境学院